第94章 政略五策(2/2)

青龙四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司马懿亲自举荐,王昶就这么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王昶后来担任徐州刺史,他非常的重视吏治,大力的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层的人才,并且对麾下的官吏们下重手。

同时他在当地开垦农田,囤积粮草,在政务上做的极为出色。

后来进了庙堂,当齐王曹芳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时,王昶再次上书,给与了五条政略。

这治国五条,算得上是整个大魏里为数不多的针对官吏治政水平的内容了。

这也是王昶为什么会那么在意皇帝整顿吏治的原因。

王昶的五条上书,到如今都没有人能超越他。

他认为,治理国家,第一是要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空谈,大规模修建学校,让学生们入学,培养人才。

第二,要设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一个标准,没有标准无法衡量曲直,没有考试而任免升降,通过评点来看对方有没有才能,都是扯淡。

第三,他认为官吏们的任期太短了,完全没有政绩就直接提拔,应该设立较长任期,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政绩的再去提拔委任。

第四,省减官员们的实际收入,要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别让他们去压榨老百姓!

第五,严禁奢侈,提倡借鉴,要对官员们做出居住,出行,穿着,饮食方面的限制,不许他们乱来,敢超出一定程度就以僭越的罪行来处置。

说真的,王昶的这五点上书都是根据当代的官吏水平,以及诸多的隐患来制定的。

他的这五点上书成为了后人们认识魏晋官吏们的重要依据,从王昶的上书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们不经过考试,没有才能,人才储备低,没有政绩,喜欢奢侈,压榨老百姓

光是从这五点上书,以及王昶敢这么上书,就能知道王昶的眼光和才能在群臣里都是遥遥领先的。

皇帝非常的开心,觉得王昶说的很有道理。

下诏表扬了他,然后让他去负责考试。

可也就因此没有下文了。

皇帝似乎更在意史书上的寥寥几笔,某年某月某天,大臣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略,皇帝欣然接受,赏赐了他。

可后面呢?

后面就没有了。

王昶后头还说过自己不懂得具体考试和计算政绩的办法,应当寻找一个专精这方面知识的人来,大家一同来拟定这种考试和政绩的具体施行办法。

但是呢,已经没有人在乎了,都给你赏赐了,还说这么多做什么呢?

王昶这一路上走来,看到各地的官吏变化,方才有了先前的感慨。

王昶是真正能办事的人,可他心里同样有些担心。

皇帝虽然下决心要整顿吏治,但是自己的这些想法,不是很被群臣所认可,他们都是口头支持,却不会正式通过,这位年幼的皇帝,他能理解我的这些上书吗?

尽管皇帝在谋略上,军事领域都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但是在治政上,皇帝还没有任何的贡献。

自己的这些政务,若是想要具体施行,怕是要面临太大的压力。

王昶坐在马车内,缓缓闭上了双眼。

无论皇帝如何去想,自己还是找个机会提一提这件事,或许他会有些兴趣呢?

这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洛阳。

在做出决定之后,他们就不会再拖延时日观察形势了,速度自然也就很快。

当他们来到洛阳的时候,皇帝自然还是出门来迎接的。

四征将军回朝,理当是这样的规模。

“拜见陛下!!”

王昶朝着曹髦俯身行礼,曹髦打量着面前这位征南大将军。

又一个司马家的亲信。

虽然是司马家的亲信,但是本身出自大族,跟诸葛诞这样的求名的人还不一样,他到底是会选择站在哪边呢?

群臣对他的态度跟对王肃还不同,若是他愿意帮助大族,想必群臣们会欢迎他。

曹髦笑呵呵的将他扶起来。

“听闻王将军身体有恙,如今看来,倒是痊愈了?”

“因陛下的恩德,臣已无什么大碍,得知陛下召见,匆匆前来,不敢耽误。”

曹髦随即让群臣前来拜见,比起王昶,曹髦更在意站在他身后的王基。

王基是个被低估的将才,他的战略水平极高,在历史上,他多次针对庙堂的战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几乎没有出错过,他的战略眼光都足以跟邓艾论高低了。

邓艾抵挡蜀国,王基来抵挡吴国,我大魏固若金汤!

最新地址<b></b>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