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收授女徒(7)(2/2)

谢大夫:“今日还习惯么?”

谢静徽复述一日的活动,“早上讲课,中午在院子里吃饭,有荤有素,不过都是豆腐做的。吃完饭后带着我们认了药材然后午睡。睡醒起来看书,师父诊治病人在旁边看着,病人走了再讲解病人情况和诊脉开方。”

流水一般日程,在谢大夫眼里最后项最为重要,医学,说到底靠的是经验。只靠背书如何行得通,至少林婉婉的教法是不曾藏私的。

谢静徽凑到谢大夫身边,好奇问道:“爹爹,你知道扁鹊么?”

谢大夫微微仰头,“学医之人如何不知。”

谢静徽:“师父说扁鹊的两个病人赵简子和秦武王相距一百九十年,赵简子和秦武王是谁呀?”

谢大夫思索一番,赵简子和秦武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具体相差多久并不清楚,没人规定大夫必须读史书。士人启蒙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医家启蒙则是“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肺腑之诊也”。

一旦挑破这层窗户纸,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扁鹊不是一个人,或者说不仅仅是一个人。

“赵简子秦武王都是春秋战国时的人物,这事不要往外头说。”谢大夫打定主要去寻个文人打听清楚这两人的辈分。

朱大夫见朱淑顺空手回家,随口问道:“书不带回来?”

“爷爷,”朱淑顺行礼,“师父说点灯熬蜡看书费眼睛,不利将来。”实际上带回来家里也不会专门点灯让她看书,于是和谢静徽都将新书留在医馆,等休沐再说。

朱大夫又细细问了一天的进度,和谢大夫得出同一个结论。唯一的隐忧的是林婉婉进度拉的太快,颇有些还没学会走便要开始跑的模样。

常规的学医流程师父先考察徒弟品性,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合格后跟着师父上山采药辨认药材。若是坐馆大夫有药柜的,徒弟便要在这里做药童抓药熟悉药性,同时背诵医书,这个过程一般是五到十年。

接下来才能在师父身边跟诊,抄写医案端茶倒水,又是数年光阴。

不过在之前朱大夫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林婉婉和其他医者全然不同,学医五年能独立接诊病人,但若让她辨认药材,连一个普通的药童都比不过。

在高端医学部分优势明显,但论基本功几乎一败涂地。

林婉婉炮制三七药材时说家乡医药分开,朱大夫便知道她之所以有如此进度便是因为抛弃前头的积累,从最开始学的就是诊疗。将女徒的学制定在五年也是如此原因。

朱大夫:“医理听你师父的,药材方面不懂的可以问我。”既然要教孙子,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

林婉婉投入轰轰烈烈的教徒大业,段晓棠继续在春风得意楼的厨房发光发热。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教导,几个大师傅基本可以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再过不久就能功成身退,至于“退”到哪里还没考虑好。

济生堂专业不过关,五谷豆坊戚兰娘和赵璎珞能撑起来,不需要帮忙。

趁着客少出来溜达,又见到乌友。自第一次遇见后,他常常来此消磨时间。

既不请宴待客,又不呼朋引伴,也不与其他文人交流,不过带着几个随从开个雅间,形单影只坐在里头。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