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大哥的来信(2/2)

“奶、大娘,你们看,我大哥说他在部队里吃得饱,你们有啥可担心的。他能想到说这一点就证明长心眼了,还怕家里担心他吃饱吃不饱的问题。

还升副班长了,证明人缘也还行,要搁咱家那阵的脾气,那还不今天跟这个打一架,明天跟那个骂半天的,这都进步了。

还知道学习知识了,虽然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念书,但是去了部队知道自己不足了,这都是好事。

你们别担心,就凭我哥在家的时候知道饿了去偷人家大黄狗吃的机灵劲就不是能吃亏的。”

大家听完李剑垚对于信中内容的分析,顿时担忧之色不见了,大娘好像也卸下了负担一般,长舒了一口气。

大爷却嘀咕道“王八犊子,信里一句没提他这个爹。”

大娘听得真切,埋怨道“还不是你这个爹没事总揍他,你就不能好好跟他说话?”

“当老子的还跟孙子似的跟他好说好商。。”转头看到爷爷阴恻恻的眼神,顿时闭上了嘴巴。

这可能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写照,要么父父子子,要么当爹的最大,哪管儿子的心事。就算父亲洞悉了一切,在表达上也不愿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处理。

当儿子十五六、十六七或者成年之后,父亲仿佛失去了小时候那些轻声细语的耐心,儿子也仿佛忘却了自己骑在父亲脖子上时那种听话的模样。

文雅一点的,大喝一声“你就听我的准没错!”,凶悍一点的就会说“我还管不了你了?!”

在家的时候,父亲拿出自己为父的威严,儿子也不好意思表达对父亲的感激、敬仰之情。尤其是在东北,你要是肉麻的喊一声爸爸,你爸爸就会亮出鞋底子或者给你找大夫了。

那只能是在你成年之前的权利。

而孙子则不同,你就是80岁了,喊你爷一声爷爷,爷爷也只会觉得还是孙子乖。

闺女亦不同,就算闺女80了也是父亲的心头肉,甚至他们在闺女出嫁的时候还会绷不住大哭,听闻闺女在婆家受欺负了恨不得刀了女婿。

就很神奇的亲情关系。

也许直到儿子而立之年或者更晚的时候,在某一天突然发现父亲原来不像自己印象中那般高大,那样强壮,那样说一不二,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老头。

一股莫名的心酸才会涌上儿子的心头,回想自己自认为成年之后彷佛要通过一切行为摆脱父亲的控制和影响,行动上的,心理上的,甚至嘴上的,仔细想想自己真他妈不是个东西。

就像朱自清,《背影》写出了父对子的关爱体贴,子对父的敬重和不舍,但那时候的朱自清已经28岁了,18岁的他可能永远也写不出这样进入教科书的文章。

李剑垚试着自己不去想这些复杂的事情,自己躲在空间里继续搞搞药材,种种田,喂喂动物,甚至劁劁猪,利用空间刺激刺激牛的胆,毕竟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的功效还是要强上一些。

能自己培育药材,尤其是牛黄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那心情自然会很美丽。

想到马上要和便宜师兄去出诊,李剑垚还是动手制作了一些常见药,能搓成丸子的搓成丸子,能配成药包的配成药包。

这年代人们大多数的病症无非是营养不良导致的体质虚弱、发育迟缓、肠胃不适、抵抗力不足等等,也有妇女因卫生知识和习惯导致的一些妇科病症,小儿因饮生水导致的蛔虫问题、食物粗糙导致的通便不畅等等。

至于一些富贵病,少之又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那得啥家庭能得这些病?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