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村子每天都有进步(2/2)

等到它俩成年还得个两年多,但穷人家的熊早当家啊,这个时候不去锻炼,成年了,号彻底废了再去也晚了。

每个月来上这么几次野外生存相信对它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街溜子李剑垚开始了溜街大业。

跑去小宇家的时候,小宇下地帮忙种地去了,只好先看了一眼杏花开的灿烂的他二爷家院墙,不但没有修,好像还矮了一些?

想明白自己长高了的李剑垚不禁感叹,这墙就像小宇的身高,往后会越来越矮的。

想想跟自己一般大的孩子,好像都去地里帮忙了,索性不再找人去玩了。

拐到姥姥家,姥爷正在院里处理给学校的木工活儿,又是刨花满地的节奏,好处是姥姥用来引火的玩意儿可以从来不是松针,刨花都烧不完。

值得一提的事儿是这个时候做木工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台锯,这种东西到80年代才开始引进、生产,到90年代才开始逐渐普及,所以木工效率很低。

给姥姥丢下一大块板油和2斤猪肉,李剑垚就声称要继续溜达,拒绝了姥姥的油兹拉包子和姥爷帮他拉大锯的要求,果断跑路了。

拉那玩意太累了,哪有当街溜子来的轻松。

这个时候机械厂搞个台锯?好像有点不太容易,主要是电机的性能有点差劲,时间不对,这个年代电机行业领先的是德美日,国内依然处于手搓的水平,甚至连绕线器都没有。

木料加工对于李剑垚来说虽然不是事儿,在空间里审视切割想要多大就多大,想要啥形状就啥形状。

要想改变一个行业,太张扬了,夏洛肯定不愿意。

等等吧,风过后一切平静,搞点啥都不会太显眼。

这个时候要搞出来无刷电机,你让当初辛苦减刑那兄弟到时候咋办?重生的蝴蝶掀起的风浪摧毁的不仅仅是人家减刑越狱的梦想,更是自己难以承受的后果。

一路来到了鸡场,在换了套衣服,带了口罩,喷洒了一身的酒精之后顺利的进入了养鸡场,整个小山头都属于鸡场的范围,一直到山顶。

三排草房,每个房间100平米,每排5个房间,鸡舍上中下三层木板加麦秆铺的,给鸡休息的场地安排的明明白白。

靠北的土墙是梯形结构,底部有三米宽,顶部也有一米二左右,靠近鸡舍的一侧略薄、中空,是取暖用的火墙。

最前面一排的几个房间,一个是用来孵蛋专用的房间,一个是存放饲料的,一个是存放鸡蛋的,还有两个是用来工作人员值班和日常办公的地方。

整个鸡场除了没有大棚这种显得比较有科技感的东西,其他东西归置的也像模像样。甚至化粪池都在山坡下面,既方便肥料腐熟也方便运输,还远离水源。

整个鸡场用一米五左右的树枝进行包围,最外侧还有一米左右的石头围墙,这看起来就是这两年一点点的捡石头围起来的。

当初搞鸡场的时候只有一排房子,两间做鸡舍,两间做存料和休息。

这两年随着养鸡规模的逐渐扩大,鸡舍居然也修的有模有样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村子每天都有进步就很好。

从当初的饥肠辘辘,到如今的干劲十足,李剑垚认为农村真的不是一些人眼中认为的极品横行,好吃懒惰,不重卫生、贪婪愚昧。

他们是更渴望能摆脱贫困,更愿意劳动创造财富。

只是缺个他们能力范围内操作的机会罢了。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