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央行(1/2)

胡亥看到萧何还是有些紧张和不安,为了缓和气氛于是随口问道:“萧何,在大秦军营待的可还习惯!”

“回禀陛下,臣在军营中发现由于陛下推出来的政策,士卒们的士气都非常的高涨,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我生平罕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效率也是非常高。”萧何恭敬的回答道。

萧何一想到军中士卒的干劲儿,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自从陛下开启了开智政策之后,他们知道他们家中的儿子也可以学习读书识字,最后走上恩科的道路,也了在朝堂之中谋取一官半职的机会。

他们成天干活的状态,是发自内心的想让大秦强盛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政策持续下去。

皇权是神的象征,如今陛下的这些利民政策一经推出,胡亥已经成为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神。

银行管理的经济是国家命脉,里面重要职位肯定要由朝中大臣担任。

现如今李斯和冯去疾还有几年才到退休的年纪。银行开设之后可以先让萧何在此位置上历练几年,镀镀金,办理成功之后也算是大功一件。

胡亥于是将之前给李斯和冯去疾所说银行货币等事宜,讲给了萧何听。

萧何听完陷入了沉思,借钱不一定只有百姓应急的时候才会借,那些商人做生意需要扩大生产也会向银行借钱。

假若各地发生灾害,没有钱也会向银行借钱。

更有甚者到了大秦战时,国库吃紧,军政所花费的钱财也会向银行借钱。

这样下去,存的钱足够支撑???

最后不还是会沦落到无限制的印钱,毕竟纸币的技术掌握在胡亥手中。

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物价飞涨。

他看见胡亥对这种做法满脸憧憬的样子,这牵扯到国家根本问题,萧何还是顶着压力问道:

“陛下,开设银行这种贷款业务之后商人、国家和地方郡县缺钱的话都会找银行借钱,如果这个时候借大于存该如何是好,是否加足马力印制新钞。”

胡亥微微点头,对萧何能提出问题表示肯定:“萧何,货币只是一种购买的物品媒介,有时候适当的物价涨跌是有好处的。”

这一点在萧何听来有一些歪理,东西肯定是越便宜越好,贵了百姓的生活都成为一种负担。

民怨是如何来的?

就是平常中的生活物价飞起买不起了。

胡亥见萧何还是有些不理解,继续说道:“朕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百姓需要吃食盐,肯定要找官府购买,假如百姓这个群体向官府购买了一百万两白银的食盐,这个时候由于手上没钱选择了借,于是百姓获得了食盐欠官府一百万两白银。”

“而做官的家里总有一些宅院,仆人,三妻四妾等等需要购买衣物,他们又去找商人购买了一百万两的衣物,这个时候他们也并没有选择直接付钱,而是选择向商人借钱,于是官府又欠了商人一百万两白银,但是获得了衣服。”

“而商人呢,他们也是需要吃饭的。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回百姓手中购买粮食,他们也并没有选择直接付钱,而是选择借贷的方式,欠百姓一百万两白银但是获得了粮食。”

“这个例子可以适用在很多情况下的各行各业之间,这个就是经济流通的基层逻辑。”

萧何眼神之中闪出一丝亮光,他好像悟透了些什么:“陛下,他们其实已经互不相欠!”

胡亥听后微微颔首笑着说道:“不错,他们其实互不相欠,但是要想借款,首先需要的就是信用,否则两个互不相熟的陌生人凭什么把钱借给你,又凭什么让你赊账!”

“这个时候就有以国家为信用基础的银行诞生,虽然他们之间的借贷费用为一百万两白银,可是其实只用一两银子在他们之间赚一百万圈,已经抵消了他们的债务,他们已经互不相欠,这个圈数就相当于发生这个次数的人数交易。”

“可这并不是朕创办这个银行的真正原因,他们之间的债务虽然平息了,可他们所产生的粮食,衣服,食盐却是实打实的存在于大秦这个社会上丰富了大秦的物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