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2/2)

百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甚至有官吏计划血谏,死谏。

朱由校坐于龙椅品茶,瞧着百官面红耳赤争论,他想给百官增加俸禄,同时更想向百官,乡绅征税。

大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明中期后,乡绅势力逐渐掌控地方,朝中百官多出身名门望族,又掌控地方舆论。

饶是洪武帝在位把朝廷贪官污吏杀个对穿,顶住朝廷缺人的压力让帝国运转。

后代历任陛下没有这魄力,这能耐,导致官绅勾结越来越严重。

今乡绅势力成为大明基本盘,把持着朝野话语权。

朝廷做事,乡绅拒不配合,朝廷的各种政令难以落实。

单靠诛杀官吏,难以改变朝廷困境,人家为维护家族利益而反对陛下,还能落得个直言进谏的美名。

昨晚,阅览田尔耕呈上的供词,河北,山东,北直隶百官贪污之大,官绅勾结之深,土地兼并之多,简直触目惊心。

官绅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压根不想朝廷纳税。

这群官绅平常生活纸醉金迷,却无视百姓疾苦,依然中饱私囊各种赈济粮,坐视百姓忍饥挨饿,上演易子而食的悲剧。

他欲施行官绅一体纳粮征税,奈何推广难度奇大。

雍正朝,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引起河南学子罢考,乾隆登基赶紧废除弊政。

此后,雍正形象各种被抹黑,什么篡改遗诏非法继位,什么蓄养血滴子暗中谋害政敌,什么火烧少林寺杀害抗清义士,还编成戏曲到处传唱。

大明的问题在于徭役而非赋税。,故而,推广量地计丁比官绅一体纳粮更有效。

昔年,张居正改革时,已经进入量地计丁,丁随粮起阶段,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天启朝,涉及制定丁随粮起制度,结果天启驾崩。

量地计丁,丁随粮起的好处不是废除人头税,而是废除普遍化的徭役制度及其变形的丁银制度。

若成功推行量地计丁,既大幅改变朝廷拮据的财政,又废除沉重徭役,缓和危及江山社稷根基的矛盾。

往常强势推行量地计丁,他在朝堂提出来,肯定遭遇百官死谏,让计划胎死腹中。

纵然诛杀一批抗议者,依然难以改变官绅抗议的结局。

今日,提出给百官增加俸禄施行,又同时提出施行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

无非是鲁迅先生说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要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说要拆掉屋顶,他们就愿意开窗了。

百官议论许久,吏部尚书李国普硬着头皮站出来。

他身为吏部尚书,总管天下吏治,治吏,为百官增加俸禄涉及量地计丁,官绅一体纳粮,明知山有虎,还要偏向虎山行。

即使得罪人,也不说话不行。

“陛下,臣支持改善百官俸禄,支持公廨本钱,然而,自古来读书人不纳税,不服徭役,陛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向百官征税,向读书人征税,等同于宣战,恐引起天下动荡。”

历朝皇家善待官吏,不纳税,不服兵役,给予各种特权,皇帝都向大族推行十税一,还计划废除官绅特权。

冒然实施,百官必然血谏,死谏,导致君臣离心离德,即使朝廷强行推广,也怕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地方官吏,乡绅,商贾,故意偷奸耍滑,使得政策难以实施。

李国普表态,百官望向刘鸿训,刘鸿训乃皇帝亲封的侯爵,地位崇高,简在帝心,孰料孙承宗老神在在,竖耳聆听百官议论。

察觉到百官目光聚于己身,刘鸿训没有退缩,他清楚皇帝的性格,既然说做肯定要做,八匹马怕都拉不回来,迈步出列说:“陛下,朝廷财政拮据,而辽东战事,西南战事,连同救济,与九边军饷,全是耗费钱粮的吞金兽。”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