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国计民生(2/2)

以前仅在奏折内听到,北直隶盐业施行代理模式快半月,他迫不及待想来瞧瞧。

现在亲眼目睹恢复自由身的灶户在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下,制盐积极性前所未有的提高,朱由校非常的满意。

不过,视察中,他亦发现新问题。

“刘鸿训,巡盐御史集监察和管理于一身,这种自己监督自己的模式不合理,类似的巡漕御史、巡农御史、巡关御史、巡茶御史等等,凡出现自己管理自己必须拆分监督权和管理权,增设巡盐总理,御史负责简单,总理负责管理。”

“盐业,漕运,河运等要么关乎朝廷财政,要么关乎百姓生计,不能马虎大意。”

沿途巡视而来,刘鸿训,苏茂相,王徵对皇帝临时提出问题,安排他们解决问题早司空见惯。

大明积攒两百年的弊端陆续爆发,以前利于各方的政策,经过两百年的变化早扭曲,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该革除的革除,该推陈出新的推陈出新,需符合朝廷利益,亦要符合时代发展。

然而,盐业的迅速发展依然远远落后纺纱,织布,制衣产业。

早先朱由校创造新式纺纱机,织布机,本计划建立大作坊狠狠赚一笔,填充朝廷财政窟窿。

可惜,计划不如变化快。

大明建国以来,朝廷每三年向兵勇发放一套军服,怎奈随着朝廷财政拮据,官员贪污腐败,许多边军数年乃至十年都没有崭新的鸳鸯战袄。

他补齐兵勇军饷时,开始恢复这一制度。

奈何边境驻扎数十万边军,当时又临近入冬,为稳定北方民众,又为便利运输,朝廷在陕西和北直隶纺纱,织布作坊场尚未投产时,朝廷除让商贾制作外,把众多纺纱,织布,制衣任务交给北直隶,山西,陕西,甘肃地方妇女。

因此,单单沿途视察的农村几乎家家响起纺纱声,织布声,制衣声,纺纱,织布,制衣产业蓬勃壮大。

联动促进木工,染布,运输产业的壮大。

伴随朝廷修建的纺纱,织布,制衣场,盐业的运输,各地开始广泛招工,视察途中,经常遇到运输货物的队伍。

有大产业,自然有小产业,除去各类食物类快速发展。

有个小产业,也快速席卷北方,即编席子,因为火炕快速推广,急需大量木制的炕沿和席子,又带动大量农闲的男子,妇人务工。

各项产业快速发展,百姓手里有余钱,地方区域稳定。

不过,最震惊是视察途中,听到离谱的消息。

密云百姓家中砌好火坑,安装蜂窝煤炉,有家妇人尝试在室内种菜,结果大获成功。

寒冬季节,反季节绿叶蔬菜一经出售,即刻引起轰动。

为此,蓟辽总督王之臣亲自前往重赏,出钱购买妇人的种植方式,让其推广到全村,致使反季节蔬菜产业短期内爆发式增长。

朱由校初闻,本以为局限于密云一村,然而,方正化汇报密云的反季节蔬菜扩大全县,早前已经买进皇宫。

他本以进入寒冬,地方重点发展煤业,矿业,盐业,纺织业,结果有意外之喜。

正沉浸在喜悦中时,田尔耕策马疾驰而来,兴高采烈说:“皇爷,大捷,草原大捷。”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