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还真就巧了(1/2)

苏怀兰带着五个孩子到了娘家。

她住的近,跟嫁在本村也差不多了。难得好几天没见过人,苏外公和苏外婆就觉得,好像有些日子没见了。

难得连苏外公都连连问了好几句,出门在外,是不是都顺利。看起来比平时啰嗦了。

苏外婆趁着女儿说话的功夫,打量了好几眼,总觉得闺女出门在外,吃了苦头。

想到什么,苏外婆又跟小儿媳白荷花说道:“老二家的,咱家里还有白面,你小妹又给咱们带回来肉票,中午买肉包饺子吃吧。”

白荷花连忙答应,又去抽屉里拿了钱,接过苏外婆递过来的肉票,跟众人打了招呼,就出门去买肉了。

这苏外婆跟姚老太太完全不一样。她清楚自己只是个继婆婆,虽然孩子跟她亲,可她自己得有点数。

再说了,管那么多干嘛呢,少操心还自在些,反正家里有老头子一口吃的,也缺不了她一口吃的。

所以苏家的家用钱,粮本粮票这些,都放在堂屋靠墙角一个抽屉里,谁要买东西,说一声就好。

这些家用钱,也没用到老头子的老本,都是每个月全家人开到的钱。

人心换人心,当初老二刚定亲时,苏外婆心里也忐忑,怕小儿媳处不好,她这个继婆婆难做。

当时老头子特意宽慰她:“白荷花这姑娘,看八字错不了。是个天月德都全的八字。”

用老头子的话说,遇到这种八字命局的媳妇,家里男人出门在外,成年累月不回家,这样的媳妇在家里,照顾上上下下,老老小小的,不光会持家,还很贤惠,更不会有别的花花肠子。

这八字命局,就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至于说,这钱财就这么随便放着,那白荷花不会扒去给娘家?

谁还没有个娘家?娶媳妇时,给人娘家一点彩礼,就想把人姑娘的一辈子给买断了,让人姑娘跟娘家彻底没关系了?

当然不是吧。

白荷花也确实很会做人,跟苏外婆相处二十多年,也就一开始头两年,彼此不知道脾性,才有点别扭,后来了解了,那真是堪称模范婆媳。

苏外婆也会做人。

她偶然得了件什么东西,又觉得可留可不留的时候,便会让白荷花拿回娘家,去送给白老娘。

当然了,苏外婆也不是天天这么做。升米恩斗米仇,她也懂。

再说,她亲生的小女儿嫁的这么近,不说天天回娘家,那也差不多了,小女儿能在娘家一口东西不吃?吃了东西,哥哥没意见,这时间长了,嫂子能没意见?

所以啊,日子都是将心比心,这么比着过的。

对于女儿一家这么多口人回娘家,她还想着特意买肉,用上大孙子换回来的白面,吃上一顿肉饺子,那说的也有底气。没看白荷花二话不说,拿了钱票就出门了?

这早饭刚吃完,苏外婆已经开始张罗着午饭了。那边苏怀兰还特意拿出大哥一家的照片,让苏外公看看两个小重孙。

人老了,看见孩子就高兴。

苏外公看见豆豆和包包兄弟俩的照片,喊苏外婆也来看,还要求把自己那副老花眼镜拿过来。

一时间又问到老大一家,每个人的工作等等。

提到孙女永静,却说她的婆家条件差点,苏外婆又旧事重提:“这孩子,当年非要自己谈,你说三个兄弟读书都不及她,她还考了个中专……”

苏永静的丈夫杨文柏,是她在中专同学,可家里兄弟好几个。这城里跟乡下不一样,乡下没工作的,都去种地,总有个营生。

这城里的,没有工作,那家里的生计就艰难了。

杨家六个孩子,杨文柏自己考上了中专,跟苏永静一起分配到一家化工厂当技术员。底下五个孩子,只有老二接了杨母的班。

杨父年龄不到五十,在钢铁厂那是八级老技术工人,要是让老三顶班,老三得从学徒工开始干起,这工资一下就少了一大截,所以老杨家不舍得让老三去顶杨父的班。

这两个孩子里,还有最小的两个女孩,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

提到那卖临时工的事情,苏怀兰也就将杨家情况跟老父亲唠叨一遍,最后才说:“那临时工,大嫂花了一百五买下来的,不知街道上谁说漏了,有人就想花一百六买下来。大嫂想要一百七,那人不干。”

苏外公点评:“老大媳妇也是要强,十块二十的,有什么好争的。”

苏怀兰没理会老父亲,接着说道:“大嫂也是想,便宜外人,不如便宜亲戚,就问永静,她小叔子杨家老三干不干。”

苏外婆问:“这个工作,杨家老三接着了?”

苏怀兰点头:“可不是,那老三今年都快二十了吧,再找不到工作,听说就要去支援边疆建设。大嫂也没多要钱,就要了他一百六。”

苏外婆听话听音,虽没去过申城,也知道那地方特别大:“那这老三上班的地方,离家里挺远的吧。他这平时怎么住啊?可别去打扰老大一家子。”

苏怀兰:“大哥家的房子确实足够大,杨家人一开始也动了心思,问能不能租一间。大嫂没同意。这亲戚里道的,租一间房,那平时开火吃饭呢?算不清楚。”

大嫂又多嘴跟那于主任说好了,让杨老三就住在回收站,里面给他一个床铺的地方就行。点个煤油炉子自己随便煮点东西吃。我看那杨老三应该还行,看着还老实。”

苏怀兰终于将大哥一家的情况,基本上都跟老父亲汇报完了。这边姚继宗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苏小舅去大队干活了,这不还有外公在家嘛。

姚继宗就将那报纸掏出来,跟宝贝一样,拿到外公面前,笑眯眯问:“外公,您看看,这个报纸有什么不一样吗?”

苏外婆也跟着奇怪:“这什么报纸,还当成宝贝一样。”

苏外公也接过来,又把旁白的老花眼镜戴上了,看了几眼:“阿宗,你到底是想问什么?这报纸没什么特别的。”

姚继宗不满意外公的答案,又特意翻到那个通缉令:“外公,那这个新闻呢?这个有没有什么特殊的?”

苏外公仔细看了看:“我这老眼昏花的,这报纸好几年了吧,就算是新报纸,也难为我老头子!等你小舅回来,让他看看。”

白荷花买回一斤猪肉,又问:“爹娘,咱中午吃四季豆猪肉饺子吧,包一种馅儿。要是包韭菜肉的饺子,老人家吃多了怕不舒服。”

苏外公只点头也不说话,苏外婆什么都好,只让她决定。

白荷花便转身去菜园里摘豆角,姚倩带着两个妹妹也过去帮忙。

苏怀兰又将袋子里最后一件礼物拿出来,跟爹娘交代清楚,临了不忘提醒一句:“大哥大嫂一再交代我,让我一定提醒你们两老,给你们买的奶粉麦乳精,你们千万要喝。”

苏外公摆摆手毫不在意:“拿去给几个孩子喝。活的太久,浪费!”

菜地就在院子里,白荷花听到这个话,忙开口:“爹,您快‘呸呸呸’!娘,您好好说说爹。”

苏外婆只是笑,却什么都没说。

苏怀兰却瞪了老父亲一眼:“我好几个孩子,大哥大嫂还能少了我那份?”

院子里很热闹,大家每个人都有礼物,不是吃的,就是用的,又听到亲人过的不错,不是电话里的“报喜不报忧”,尤其苏外公,那是比过年还高兴。

也不知道苏外公想到了什么,又问:“兰丫头,你看着你大哥家的房子,比着他们左邻右舍的房子,怎么样?”

苏怀兰只稍微迟疑了片刻,就反应过来:“爹,大哥家的房子宽敞,可比他们家宽敞的不是没有。人家还有住花园洋房的呢!那房子真洋气,真漂亮,看着跟公园一样。大哥住的那条巷子里,房子都差不多。”

苏外公摇头:“花园洋房有什么好的。没见识!你说老大家的房子,从外面看,也不出头?”

苏怀兰又说了几样特征,反正不管怎么比较,跟邻居比,就那样:“当然了,爹,那弄堂里,好几户住一栋洋房的,那住的真憋屈,咱们至少还有个院子,能转开身,晒个东西。”

苏外公:“你的孩子多,眼看也都大了,既然已经分家,正好起个新房子吧。”

苏怀兰的表情有点愣怔,这说大哥家呢,怎么就说到让她建新房上了?

苏外婆有点担心:“兰丫头起房子能行吗?不犯错误吗?”

苏外公:“兰丫头两口子,都是普通小老百姓,家里孩子多了,住不下,能范什么错误!没事,尽管起新房。”

苏怀兰又想到一事:“爹,我还是等到年底再说吧,这刚分家就起房子。分家时,只要认识的,都知道我们就分了150块钱。这钱哪里够?大面上,说不过去的。”

苏外公点点头:“你自己有打算就行。”

他们正说着话,苏小舅上工回来了。

姚继宗第一个站起来喊了声:“小舅!”

苏小舅打趣他:“哎呦,这好几天没见,想小舅啦?”

谁知苏小舅的话音刚落,本来在玩菜的姚月,却看着他身后进来的苏永乐,小短腿倒腾过去:“哥哥……哥哥!”

这可把院子里的人都惊住了。虽然苏永乐很喜欢这个奶娃娃小表妹,可惜姚月很高冷,亲谁不亲谁,要看她的心情。

今天出奇景了,满身腥臭味的苏永乐,竟然得到姚月的亲自迎接!

院子里众人都在笑。

白荷花笑着问:“你怎么跟你爹一起回来的?你早该回来的。”

苏永乐在船上下渔网,他下工的时间比苏小舅早得多,他知道今天小姑一家都来了,便去帮着父亲,把渔网整理晾晒完了,还能早点回家。

苏永乐答:“我去帮爹了。”

等他冲洗过换了身干净衣服,这才逗姚月:“月月,再喊哥哥!”

姚月让他抱了,还伸手指着姚继宗:“去,哥哥……”

有人帮她翻译:“她要去找亲哥。”

院子里的大人们,都觉得小孩子逗趣好玩,没人想到别的。

可姚倩姐弟几个,却互相对视一眼,心里各有一番猜测。

姚继宗也试探着问:“小妹,你想要什么?”

姚月蹬着腿,表示要下来。

被放到地上后,姚月扯着姚继宗的裤子,说:“哥哥,纸!”

姚继宗心念一动,将那张宝贝报纸掏出来:“是这个纸吗?”

姚月点点头,又指着苏永乐:“给哥哥!”

姐弟几个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姚月头天晚上说的“哥哥”是“表哥”,而不是亲哥!

院子里的大人们,也都不再笑了,两岁多的女娃,特意要求将申城的一份往年报纸,交给表哥!

要说这里没什么,谁也不会信。大家都在看稀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