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景泰(1/2)

大明终究是人治,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

一个对朝廷不满就能死罪,而且丝毫不需要证据。

大明的三司都这样,还能指望其他部门吗?

另一方面,朱祁钰以现代人的眼光,不是很理解薛蓉儿的行为。

薛瑄被免除了死罪,带走的也仅仅是儿子。

身为女儿的薛蓉儿,被留在了教司坊。

虽然长达七年的时间,薛蓉儿的清白已经不在,但却还想着为父伸冤。

朱祁钰不想评价。

但是,规范官员行事,这是必然,不然朱祁钰自己也可能变成朱祁镇。

等卢忠离开之后,朱祁钰给了薛蓉儿一些银两,也让她先在王府熟悉教材。

于谦没走,原本还想留下来和圣人讨论事情。

但是遇到薛蓉儿这件事,朝廷的吏治有很大的问题。

王振所遗留下来的影响还很深远。

当初能和王振对垒的,大多死在了土木堡,留下来的,有不少趋炎附势之徒。

薛蓉儿只是个开始。

“陛下要如何处置两人?”

于谦见圣人坐下,便开口问道。

明律对于诬告的惩罚很重:诬告人死罪,所诬之人已杀者,反坐以死;未决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役三年。

而且,对于那种避重就轻的,也有详细区分。

若告二事以上,轻事告实,重事招,或告一事,诬轻为重者,皆反坐其剩。

真按明律,那两人给薛瑄判的是死罪,薛瑄没死,两人也要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役三年。

这可是要命的事情。

“都察院很重要,至于总宪之位,是不可能给那两人的。”

所谓总宪,便是都察院左都御史。

而目前,都察院只有代右都御史,陈镒。

至于那个王文,才是真右都御史,不过目前还在陕西。

这两人,原本就是总宪之位的最佳人选。

闻言,于谦点了点头,若是没有薛蓉儿,或许吏部一推荐,圣人就通过了。

朝臣这么多,圣人总不能每个人都了解的十分详细。

可是话又说回来,除了两位老资历,还真没有很合适的人选。

“下次会试是何时候?”

朱祁钰想了想问道。

“后年。”

于谦回答道。

明朝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院试便可以称为秀才,而乡试三年一次,过关的人称为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不过得等空缺。

而会试便是举人考完之后的第二年,考完之后便是殿试,也就是进士了。

需要进京赶考的,便是会试。

闻言,朱祁钰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

京城十一月的寒风已经有些刺骨了。

朱祁钰让王恭厂做了一些蜂窝炉,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煤饼、煤球到了大明已经很成熟了,做蜂窝煤,更是小事一桩。

陆续送入学校各个教室的蜂窝煤炉将成为学生过冬的保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