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阳的麻农(1/2)

屋外寒风凛冽,发出呜呜呜呜的声音,像是怪兽一样。

屋子里的左边楹柱上悬挂着一盏油灯,火苗扑闪扑闪的跳跃着........

华老栓拿着一根卡尺和一把剪子在铰麻绳。

他把麻绳铰得一段一段的,长不盈尺。

土墙已经有一些开裂,有些漏风。

屋里墙上挂着的蓑衣、以及板壁上挂着的筛子、靠墙晾着的衣裳都随着漏进来的风微微摆动。

老栓觉得有些冷,缩了缩脖子,裹了裹粗布大缯。

她的妻子看上去形容也很愁苦,似乎有什么事情委决不下,道:“老栓,你说这些苎麻咱们不卖给麻布商,送进洛阳城里,能卖的掉?”

老栓信心满满,裂开了牙口,道:“一定能,一定能。”

他看着老婆微微隆起的腹部:“你呀,就放一百二十个心。

要是咱能打通高阳王府这条线,把咱们的麻卖给他们做串钱绳儿,咱们可就发了。”

老栓是洛阳城郊为数不多的麻农之一。

“把酒话桑麻”虽然是一首将来的诗句,但是这个时候,洛阳周边,很多地方种麻的麻农都已经改种桑了。

洛阳自从孝文帝在公元四九四年迁都以后,迄今二十余年。

已经完成了物质和气质上的大转变,一跃而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城市,穿丝绸的远远多过穿麻布衣服,所以蚕农多而麻农少。

但是,洛阳城郊的麻农和蚕农中间却一直流传着一个几乎是公开的秘密,那就是最顶尖的蚕农富家,敌不过最顶尖的麻农富家一个小指头儿。

老栓曾经也留心过这个秘密。

因为他知道镇子里有几个麻农大户,那比养蚕大户赚头多了去了,这些麻农,他们的苎麻采下来之后一不纺线,二不织纱,他们的麻都送往几个紧要的去处。

一个是宫里,宫里的国库里头,钱多得串钱绳儿都朽烂了。

所以,许多钱需要重新串,而且宫里自己有纺织局,有指定的麻户,这个钦定麻户老栓做梦都想挤进去,可是进不去。

还有一个是王府,洛阳城内几家王府特有钱。

他听的最夸张的一个传闻是高阳王元雍有一天向皇帝递了一个折子,请求皇帝赐给他一车麻,因为他家串钱绳儿也不够。

老栓所在的镇子,就有两户是专门给高阳王府供麻的。

王府要的串钱麻绳儿给的价格特别好,但是需要的材质也好,长短、粗细都不能差了分毫。

老栓咬了咬牙,去市集上买了一把卡尺,一根一根的比对过,量过,这才用剪刀铰好。

前两天,有一个太学生,刚刚从长安游历回来,经过他的苎麻地。

他当时口渴想喝水,老栓的水壶里正好有些水,就让与他喝了,那个太学生看老栓的风霜之色以及皲裂的手、花白的头发便有些怜悯,说:“我是宇文泰,字黑獭。”

老栓并不知道宇文泰是谁。

只知道那太学生看上去人美心善,他跟那太学生闲侃了两句,问那学生从哪里来,那太学生伸手指了指天,道:“我从天上来。”

老栓自然不知道这太学生前不久才从一场大病中醒来。

看他穿的衣着光鲜,容貌俊秀,心道这太学生说的也许是从上面下来的,一时心有些心动,便祈求道:“你从上头来,能不能看看我的麻?”

宇文泰笑了笑,跟他说可以帮他把麻卖给高阳王元雍。

元雍是当今皇帝孝明帝的叔爷爷,不但权倾朝野,而且钱倾朝野。

他瞧着那年轻人不过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虽然锦衣华服,但是要说他与高阳王相识,他也不太相信。

但是一想他从上面来,也许是王公世子出来走访风物民情也未可知,他当时就敷衍着说了几句。

不过昨天,就有人来与他说,高阳王真的已经同意了,并且约定了交货的时间、地点。

这不由得老栓不信,即便是不信,但是面对这么一个大机会,按照他们约定的时间去看看,对老栓这种勤苦的麻农也说,也没什么坏处。

次日一早,他推着独轮车,载着一车麻经过大夏门进入了洛阳城内。

宇文泰和一个气质不俗的年轻人果然并不食言,早已经在大夏门边的德胜斋迎接他,并请他吃了一碗豆腐脑,三个胡饼,两碟羊肉。

老栓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人,他的髭须渣上都沾满了豆腐脑,一双手激动的不知道怎么摆好。

吃饱喝足之后,宇文泰和那名年轻人走到老栓的马车旁。

那年轻人仔细检查了一下老栓的麻,在每一捆绳索里都挑了一些来看,道:“看的出来,老栓叔这手艺好。

这麻也好,这年头,好东西还是勤劳的百姓家里有。”

老栓听了赞美,心里那个热乎就甭提了。

那个方才验麻的年轻人走回德胜斋,从腰里掏出一块玉刺递给了掌柜,那掌柜看了玉刺不由很是惊讶、怀疑,然后是毕恭毕敬。

有的人就是能刹那之间将所有不可思议的表情在瞬间表演完毕,那掌柜就是这样的人。

京师中人互相拜访递名刺在北魏是个非常通俗的礼节,所以,名刺这东西,洛阳人是几乎人手一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