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三、隔岸观火,看上去很美(1/2)

在宇文泰回到长安之后,如果撇却大梁不予计算的话,天下的形势开始按照两极化的走向发展。宇文泰回到长安后不久,率军突袭了潼关。

高欢部署在潼关的守军本来不多,只有薛瑜带领七千人而已,先前宇文泰在潼关之时,已经派了不少人潜伏下来,隐入民间,待到宇文泰引军到潼关,城中一时俱起。

于是,宇文泰阵斩薛瑜,复夺潼关,斩薛瑜,虏其卒七千人,还长安,进位大丞相——《通鉴》,时为公元534年10月。

同月,高欢见关中不可猝得,元修也不可能再回头,于是又给孝武帝元修写了一封书信。

信中说道“陛下若远赐一制,许还京洛,臣当帅勒文武,式清宫禁。若返正无日,则七庙不可无主,万国须有所归,臣宁负陛下,不负社稷。”

意思表达的极明白,如果元修还返回洛阳,表示欢迎,如果元修从此不回来了,关中之外的广大地区不能没有皇帝,我宁愿对你不负责,也要对天下负责。

元修这时已彻底与高欢闹翻,他掌控洛阳,与高欢对战,再落到高欢手中,那还有好?

当下一字不复。

高欢见元修绝无回音,当下也便有了借口,重新立了一个皇帝,此时孝文皇帝的嫡孙在洛阳者几乎已经无人,元宝炬、元修都已经遁入关中。

当今洛阳,唯有一个孝文皇帝的嫡孙元亶,元亶其实当日也已随着元修跑路,不过,这货和高欢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元仲华嫁给了高欢的长子高澄为妻。

因此上,他在追随皇帝的途中开了小差,逃回高欢阵营。

高欢立皇帝讲究一个孝文皇帝嫡孙的身份,元亶这货眼见元宝炬和元修这唯二嫡孙都已经逃去关中,如今洛阳只有自己一个唯一嫡孙,心下大喜。

洛阳盛传,高欢再立皇帝必然轮到元亶。

于是元亶出入称警跸,下文称制,自以为必得立为帝。

不过,高欢吃了孝武帝元修这么一个大亏之后,遥想孝庄帝元子攸和孝武帝元修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两人都成年了,太懂事,不好驾驭,还是立个小皇帝为妙,听话,不惹事。

决定之后,高欢找到元亶,笑嘻嘻道:“按照顺序,本该立你,不过立你不如立你儿子。”

于是,元亶之子年仅十一虚岁的元善见登上了帝位,这次登基,高欢学乖了,他自己身穿黑衣,让皇帝尚黄,把小孩子扶上了皇位。

自此,一个大魏王朝两个大魏皇帝的时代开启了,高欢所立的皇帝史称孝静帝。

鉴于孝武帝元修的惨痛教训,高欢这次不仅立幼帝,而且同时开启了迁都大业,他感觉洛阳这地方,北魏宗室还是太多,还是根基太深,唯有迁都才能将这些根基连根拔起。

还是这个月,公元534年10月,大丞相高欢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为由,强下大丞相令迁都,所有官僚只给三天时间,必须上路,史称“书下三日即行。丙子,东魏主发洛阳,四十万户狼狈就道。”

并且为了防止百官逃跑,投奔关中,令“收百官马,尚书丞郎已上非陪从者,尽令乘驴。”高欢亲自亲自殿后,事毕,还晋阳。

这一系列举动,彻底断绝了皇帝再敢跟权臣蹦跶的可能,只不过民间议论纷纷。

酒肆茶寮之内,多有物议,到处都有人在交头接耳讨论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