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二、挫败和败中求生(1/2)

这时,全旭由于与尉迟迥、耿豪分兵,面对的是五倍多于己的敌军!

他这才感到有点点后悔,慨叹宇文泰明见万里:“唉!老婆舅啊,你怎莫这么英明涅?”。

远在千里之外的宇文泰,并未亲临前敌,却能作出如此精确分析判断,实在令人叹服。不愧为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战术家,第一军事家!

虽然他判断的萧为应该先攻尉迟迥,这一点上出现了误差,但那也是萧为军事水平渣。

再说全旭所在的江北营战场,萧为派出的强兵与魏军强兵开始了硬碰硬的大战,魏军尉迟迥、耿豪部分被牵制,无法援救.........

硬碰硬的战争很多时候是没有奇迹出现的,在智慧不能参与或者无法参与的战争里,通常,数量多的一方最后一定会胜出。

魏军寡不敌众,经过整整一天的大战,魏军不过二万人,面临数万敌军的疯狂进攻,大败,退回营中死守。形势危如累卵,岌岌可危,眼看就要被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如果真的完全照宇文泰的文书里的布置开展,萧刺史如果两分兵力,派一部分人牵制全旭,而以大军五七万人围攻尉迟迥。

那么尉迟迥这种年少统军的,必败。

尉迟迥败后,萧刺史再合兵一处攻击全旭,那么,战争的结果有可能完全改变,完全可以令得宇文泰方极为被动。

只可惜,萧刺史就是萧刺史,萧为不是宇文泰,强攻全旭这种硬碰硬的战争萧为目前貌似取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对于屡战屡败的巴蜀形势来说,这场胜利简直是太短暂了。

短暂到仿佛昙花一现。

与此同时,久经沙场的全旭也看出了事情的危险性,也考虑到了尉迟迥部少不更事,并无多少军事经验,万一失败全军覆没。

在危急关头,全旭临危不乱,表现出了一个主将应有的镇定。这一点,宇文泰后来评价全旭,临场调度,不错,当矣!

他召集所有师团长以上将官训话:“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尉迟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按形势来说,全旭部下人马强盛,萧为兵马虽取胜,但是也是硬碰硬胜而已,完胜谈不上。

但是萧刺史的兵马是不如全旭强盛的,毕竟魏军这十多年来年年在打仗,而梁军这十多年来年年都不在打仗,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所以,全旭虽然战败,但是士气依旧在,战力依旧在。

他担心尉迟迥,毕竟尉迟迥指挥经验少,战场上的少,临敌应变经验少,溃败有可能就在目前,尉迟一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效应可能会导致他大败。

毕竟,绝大部分的兵败如山倒,都不是战力导致的,而是因为人心的崩溃,以及一传十十传百的战败恐惧综合症。

现在,最关键是要救尉迟迥,别在战败的基础上让尉迟迥再拖后腿,这是全旭的底线,同时救尉迟迥也是救自己。

全旭本来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冷峻,人狠话不多,虽然是宇文泰的心腹,但平日里说话很少。

到了这危急关头,竟然做了如此一番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的战前动员辞令,条分缕析,把当前的战斗形势说的如此简明扼要。魏军诸将深受感染,爆裂大吼道:“诺!”

计议已定,全旭下令厉兵秣马,禁闭营门三日,禁止任何人外出。

这三天,萧为猛攻全旭,全旭虽败而不溃,他倒也无如之何。

全旭又在营中多树旌旗,让士卒放火燃烧杂物,使营中烟火不绝,若埋锅造饭状。围营的萧家军以为魏军龟缩于营中不出。

晚上,魏军士兵给马蹄上包上棉絮,衔枚而出。

夜,全旭率领军马悄悄潜出军营,飞速南下与尉迟迥部魏军会合,从水上入魏军,而蜀军不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