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2)

尽管已经过来几天,不过李想国还是没习惯这个年代的物价。

三双鞋,一共花了七万五千块,换算成后边的几套货币,只有七块五。

这个年代七块五就能买三双鞋,到了后世,这点儿钱只怕连双正经点儿的拖鞋都买不到。

当然你非要买的话,估计能够你去网络平台买双促销的杂牌子——而且基本上都是用回收塑料做的拖鞋。

说来有意思的是:买张一天用不几回,甚至一次都用不到的餐桌,你要问甲醛释放量。

买双拖鞋每天至少穿几个小时,你倒是图着便宜,不考虑这东西有没有甲醛了。

这家店里没有帽子卖,不过倒是有各种袜子。

老式的布袜,新式的线袜,毛线袜乃至丝袜都有。

没错,这个年代的丝袜就真的是真丝织成的袜子,当然也基本上都是女士的长筒袜。

并不是别的小说写的,这个年代的女人连长筒袜都没见过。

当然你要说花色款式和材料,肯定不如后世的丰富,也未必有多少人舍得买。

但是,你说人家没见过,那就真的扯了。

看着货架上有袜子,李想国自然是要买一些的。

毕竟棉布袜子穿着哪儿有针织的袜子方便和舒服?

另外也让李想国想到一个问题。

袜子这东西,这两年也得多囤一些才行。

尤其是成人款的袜子,更是要多囤积一些,

毕竟这个年代主流的国产袜子,基本上都是棉线和毛线织成的。

就算再过十年,国产的锦纶袜子还是靠着进口材料制造。

而且化纤的袜子虽然耐穿,但是容易臭脚。

至于棉线的穿着舒服,却也容易破。

所以后世的袜子大半都是混纺的,兼顾了舒适性和耐穿性。

(我当年有几双袜子还是大学毕业刚上班那年买的,穿了十几年也没穿坏。如果不是后来搬家扔掉了,估计还会接着穿。反倒这些年买的袜子,大半过上一年半年就得换一批,只是坏得快了,也没觉得比那些袜子好到哪儿去,你说这到哪儿说理去?)

更重要的是,棉线的袜子到了后期,价钱倒是便宜,不过还得搭布票或者专门的袜子票才能买。

化纤的袜子不要布票,但是要用日用工业品券,也就是所谓的“工业券”。

要不然,厂子优秀职工什么的,发双袜子都能让工人乐呵半天——还真以为那年代人只讲奉献不讲物质啊。

还不是那一双袜子也省老鼻子钱了嘛!

自己存袜子,那是不想过个十几二十年,还得弄个袜板,见天儿地补烂袜子。

毕竟,就连某位领导都说袜子容易破的地方要用耐磨材料,甚至博物馆还有他家的袜板呢。

可见那年代从上到下补袜子,那是每家必备的手艺。

不管真假,至少姿态得有!

说起来,这时候四九城就没多少本地产的袜子。

抗战胜利后,四九城的织袜业也遭到了空前的灾难。

一方面物价飞涨,产品卖出去就买不回原料。

而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产品滞销严重。

另一方面,美国玻璃丝袜大量涌进中国市场,沪上的机制袜在美货对沪上市场的廉价倾销下也挤向华北市场寻求出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