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五、苏绰的天下形势分析(1/2)

人臣之遇明主,于始见之际,图事揆策,必有一定之计,据以为决,然后终身不易其言,则史策书之,足为不朽——洪迈《容斋随笔》。

这是史册之中对于那种明君与首席军师鱼水情的描述。

简而言之,就是明君与首席军师见面就是历史大事件。他们一见面就提出了规划天下的大主张,而此后明主搞定天下用的就是这当初的大主张。

能够提出这些大主张的,都不是凡人。而历代明主也一定会碰见这种人。

其实所谓大主张按现代话来说就是规划天下的宏观战略。而这种大主张都叫什么对、什么对之类的,在中国历史上,以天下为蓝图,提出宏观的战略最着名的有三对。

最有成效的一条是韩信的《汉中对》,韩信劝汉祖任天下武勇,以城邑封功臣,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传檄而定三秦,下魏之后,请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西会荥阳。

汉高祖后来灭楚项羽,韩信所言几乎无一言不酬。而韩信自己也率兵攻取,灭赵、取燕,举代,克定齐国。

然后与汉高祖南灭楚垓下。

所以司马迁称云:汉之有天下,大抵皆信之功也!

第二条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托《三国演义》的鸿福,很出名,事实上操作性也非常强,基本上都实现了。只不过后来蜀国骄傲的将领关羽丢了荆州,又乏名将,所以功亏一篑;

第三条就是东汉开国名臣邓禹的《邺中对》,对策双方是汉光武帝刘秀和邓禹。不过,从邓禹的分析来看,这厮仅仅侧重于理论的分析。

从实际的操作来看,邓禹所提的策略远远比不上韩信当年的汉中对和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因为这两种都在分析形势之余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办法。

但邓禹说的却不过是延揽英雄,务悦民心这种空洞而非实际操作内容。

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足日后也让邓禹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所以邓禹的《邺中对》属于历史上最不知名的对策。

而今夜,苏绰也和以往的三位留名青史的名臣一样,提出了他的关于天下大势的对策。

苏绰大概也知道他这番对策的意义,所以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焚香沐浴等,准备好了地图,吞了吞口水,然后开始了欲抑先扬的对策过程。

对策之先,宇文泰道:“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

苏绰淡淡一笑,道:“问吧。”

宇文泰:“苏先生大才,天下共知,洛阳皇帝那里有大魏正统、晋阳尔朱荣所向无敌,甚至高欢诡诈、贺拔岳忠勇、万俟丑奴横行关中,势力都比我大很多,各种势力之中,我最弱小不足道。”

苏绰道:“弱小强大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弱小也许便是明日之强大,所以有变量的事情都不用拿来比较。明公今日之弱,焉知不能翻为明日之强?”

宇文泰微微一笑,苏绰此言深得他意。

苏绰说罢从怀中取出了一封束帛,打开了一份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三个圈,分别是洛阳、关中和江南萧衍政权。

他手中有几枚旗,其中黑旗自然是宇文泰,他握在手上,而在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画着地盘和地主的名字,宇文泰一看赧然,属于尔朱家和大梁萧家的山头倒不少。

属于宇文泰的山头一个也没有,苏绰自己也看了半天,才在华州插上宇文泰的黑旗。

宇文泰笑道:“由此看来,天下属于我的还只是米粒大小那么一丁点儿,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如今还是天下最弱的一环。”

苏绰点了点头,宇文泰说的他并不否认,不过他笑笑,道:“米粒之珠也放光华的,眼前的地盘和将来的形势是不一样的,如果明公允许,请让苏绰为明公分析一下当前大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